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陶志遠:佔中策

首先要明確,不管發起者最初構思為何,佔領中環在廣大支持者心中的期望是一場全民性的公民抗命運動,而不是一次性的抗爭行動。戴耀庭教授將佔中解釋為手段,而余若薇女士則將佔中視為目標,兩者對佔中概念解讀出現分歧,佔領中環很多基本概念尚未厘清,此例可見一斑。作為一場運動,它是長久的、持續的,由很多個行動來組成,基本上不達目的不言收兵;而作為一次行動,那就是做完即止。這個差別必須事先弄明白,不然的話,會造成發起者與支持者之間的誤會,為日後分裂埋下禍根。

佔中運動給嚮往民主普選之港人一線希望,但要有實際成效,非講謀略不可。由年初醞釀至今,近三分一時間過去,查其現況,似乎立足未穩,判其未來,似乎后力不繼,心所謂危,故此,作一分析,以資討論。

一、上策:分進合擊

透過已成型的佔中聲勢,統合出香港新型民主抗爭路線及旗幟,讓各民主黨派及組織有一個”脫議席化“的商議平臺,一改之前同室操戈成的頹勢,逐步形成求大同存小異、擺脫激烈內耗的新局面。回歸后,中共部份開放議席直選,客觀上就是一劑分化瓦解泛民陣營的毒餌,讓泛民組織陷入議席利益爭奪,鬩牆而難禦侮,部份人幾至忘卻民主大業。因此,脫議席化,不把議席作為頭等大事,是民主“政黨”能夠堅守民主抗爭路線的必須選擇。

如何推動佔中運動,聰明的做法係將佔中運動轉化為一面旗幟,在此旗幟下,鼓勵各種形式的爭民主非暴力抗爭,不論規模、時間、地點、方式,只要符合非暴力的簡單原則,就可視作運動的一部份,這叫“分進”,既可誘發震撼性時機,又可持續給中共及港共政府施加壓力,並且為明年一次大規模的“合擊”做好熱身。

作為一場宏大的全民運動,必須做好合理分工,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在此策略下,佔中發起人只負責綱領文件的草擬,以及面向社會大眾,做運動理念的宣揚推廣,還有扮演協調人的角色。而將運動的組織及訓練交由參與的團體各自來完成,組織形式可以採用聯席會議方式,主要是一個互通行動信息的平臺,避免實務上的爭執,各團體之間是一個純粹”義“的商討,重要決策交由“民間議會”議決,”民間議會“則由參與佔中運動的所有個體組成。

分進,不必受到不同意見的約束羈絆,效率高,應變快,一旦創造有利戰機,各盟友共同合擊,此為之上策。

二、中策:各自為營

中策者,各自為營也,淺白的說,就是各有各做。原有社會團體的抗爭行動仍舊各自為政,佔中行動作為一個新興團隊,以摩西過紅海為範,直接去面對民眾,感召民眾,帶領民眾。各種宣傳及組織工作由發起人及其團隊獨立完成,而抗爭方式基本聚焦在明年七一的一次行動。到時,或者單獨引爆”核彈“,也可以與各個社會團體商討配合行動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運作模式很難達至全民性,也基本算不上一場社會運動,只是有計劃的一次性公民抗命行動,相信中共更有信心可以加以打壓及控制。而整個運動本身後續力不足,一旦明年年中沒法爭取達成目標,運動便會偃旗息鼓,集合過的人脈也會一哄而散。

在這種策略之下,格局是較為小,但好處是發起人較易控制局面,并可將相當精力放在商討文化的啓蒙及培育工作上,不過,發起人高度重視的商討文化的引入筆者認為需有積極意義,但始終是集結人氣的手段而已,並非目前應對香港政治懸崖的”急所“。倘若假普選方案夢混過關,那麼,什麽好的文化都會被書記式特首摧殘為中共式偽劣文化。

三、下策:同路爭鋒

最後一種可能是佔中發起人被賦予過高的期望,被港人寄託著全部的民主夢想,成為夢想實現的主要代理人,但因缺少強有力的組織,缺乏理念的高效傳播網絡,形成虎頭蛇尾之局。過程當中因其領導地位不能確立,抗爭路線及方式受到質疑,但盛名之下,的確又壓制了其它民主團體的抗爭活動聲勢,這樣,就會產生矛盾,就會有互相攻擊,甚至互相拆牆。

若出現這種狀況,實在係下下之策,但以現況觀之,並非沒有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