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陶志遠:李氏自撤力場,不戀發迹地

近四十年之香港,無疑是商家佬發迹之風水寶地,自由港政策卵翼下,經歷七八十年代加工業鵲起,八九十年代英資撤退留下之真空,持續二十多年的北上淘金潮,以及香港高地價政策所支撐的地產業繁榮,一波又一波的商業黃金大潮,為進取有為的本地及外地華商提供施展舞臺,造就了諸多世界級華人富豪。而天下之大勢,有起必有落,有盛必有衰,今日之香港,紅利似乎用盡,勢頭有急轉直下跡象,對於未來,普通人只能隨波逐流,富商巨賈則可有截然不同選項。

「李氏力場」據說能成功攔截颱風,這說法實在無從考證,但以之映射李氏家族對香港社會及政商界的影響力,卻又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而此說得以廣泛流傳。香港是李氏王國的發迹地,李家生意在此經歷風風雨雨,長成參天大樹。香港這個地方,迄今為止一直可謂李家的福地,但古語說得好,花有開與敗,萬物有盡時,當運勢轉變的時候,留戀迤邐風光,還是拋棄潛在危城,需要考驗決策者的大智大勇。

談到李嘉誠,不能不想起另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林紹良。他是97年前連續十幾年的華人首富,曾經做著一國之內幾乎無人可與競爭的生意,他壟斷了印尼的麵粉生意及水泥生意,號稱“丁香大王’、”麵粉大王“、”地產大王“、”金融大王“,當時風頭之勁,環顧整個東南亞,可謂一時無兩,但98年印尼政壇風雲咋起,蘇哈托統治時期宣告結束,令到林氏家族財富一落千丈,幾乎毀掉大半壁江山,商業與政治之密不可分,此為殷鑒在前。

近年,李家頻繁大手筆投資海外市場,資金目的地以法制健全的歐美國家為主,大家都知道,單從盈利前景考量,舍新興市場而取成熟市場,可謂舍厚取薄,但是,做生意的機會與風險總是相伴相生,當投資額巨大,投資回報週期很長的時候,商業以外的風險就會凸顯,成為最需要考慮的因素。例如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李氏一直採取較為審慎的做法,并不是大陸的錢不好賺,而是大陸缺乏良好的法治環境,如果想賺大錢,必然產生與大陸官場千絲萬縷的枱底關係,把柄自然為人掌握,一旦有事發生,連人帶生意,整個將你連根拔起,不可謂不凶險。

生意之道,即使本錢再大,人身總比本錢更重要,當擁有的財富已成天文數字的時候,追逐財富值的增長已非首要目標。

而在香港本地,李家長期把持這個地頭,但回歸16年后的今天,世易時移,紅色資本實力日益強大,其侵略慾望更非昔日可比,對於它們來說,最大的地頭蛇便是最大的攻陷目標,它們不但要在香港做生意,還背負著不宣於口的政治任務,阻其發達等於與其為敵,有怎樣的後果實在難以逆料。以李家嗅覺之靈敏,恐怕比別人更能體會其中三味。

做大生意,不能沒有全局視野及歷史視野,不可計較一時之得失,當勢不在己的時候,主動撤離,空出曾經呼風喚雨的自家地盤,將資金轉移到較安全的地方,避開動盪漩渦,留待新的機會,再上演一出歸去來兮,也還不遲。

李氏自撤力場,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開始。但是,面對這個轉變,未必需要驚喜,對香港人來說,福焉?禍焉?有誰能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