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陶志遠:民生死結政治尋源

最近親中政客頻頻鼓吹「去政治化」風,并將政治與民生對立起來,認為社會關注政治過多,便會影響民生議題,滯礙政府推動民生政策,事實是否如此,從市民關心的房屋問題上可以得到答案。

昨天城市論壇討論劏房是否發牌監管的議題,台上講者包括長策會兩位成員劉炳章和李華明、建築師學會社會關注組主席林光祺、以及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陳海姿,台下出席有劏房戶代表、中學學生、普通市民等。討論了半天,得不出任何可行解決辦法,發牌難,不發牌也難,換言之,這是一個民生死結。

劉炳章主張發牌監管,但倘若實施,勢必有劏房住戶因房子不達標被迫遷出,那麼如何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劉提出在赤蠟角興建臨屋來「安置」他們,這顯然不是深思熟慮的建議。大量散佈於市區的劏房住戶,除負擔能力外,很明顯還有其他居住誘因,例如選擇與其工作地點相近、或者方便照顧在讀學童等等。讓他們搬到交通不便的地方,等於剝奪他們工作及讓小童接受教育的機會,將他們推向更貧困境地,製造更多社會問題。這種把低收入戶當做難民看待的「安置」方式簡直係愚不可及

劏房租金已經高企,實施發牌制度更會導致劏房業主加租,把安全改造費用轉嫁到租戶身上,令到他們百上加斤。據李華明透露,長策會調查所得資料顯示,有些地段劏房租金已飆升至30元一呎、單位價格比豪宅還貴。而有劏房戶反映,租金開支占到其收入一半,這與大眾心中劏房廉宜的印象形成很大反差,從一個側面反映香港高樓價引致的住屋問題已成為脫韁野馬,威脅到社會的正常運作。在住屋壓力下,香港的低下階層不管如何節衣縮食、犧牲居住質素,都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生活。

台上講者基本都同意,解決劏房問題的根本辦法是要增建公屋,但領教過三任特首施政的市民都心中有數,不管政府如何誓神劈願,公屋輪候始終曠日持久遙遙無期。一旦交不出功課,政府官員就會找出許多理由推搪,例如找不到地啦、地區團體不合作啦、庫房需要謹慎理財啦。歸根到底,問題的癥結在於特首和政府沒有將基層市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特區政府既無勵精圖治的決心,也沒有這個能力,為何如此,這便是政治問題了。

以梁振英為例,他的權力來自於中央欽點以及既得利益階層的幫閒,那麼他必然只會向中央及既得利益階層負責。梁參選特首依始,僅得100多個提名,而最後得到選委會689票,其中很大部份是原來支持唐英年的選委反水投給他的。個中原因當然是中央發功,總括起來,中央的干預,為梁振英贏得超過500票,因此,當選后梁第一時間跑到中聯辦謝票實不足為奇。作為一個被扶植的傀儡,梁振英別無選擇,只有死心塌地聽命中央,將四大任務作為他執政的首要。其次,便是酬庸其政治幫閒,於是陳茂波、林奮強、張志剛、張震遠等一班無德無才之輩,紛紛被塞進管治核心。更為離奇的是「江湖飯局」及「梁粉」劉夢熊反水事件,揭發小圈子選舉之黑暗。你說,這樣一個特首又怎麼有可能凝聚香港共識,為港人利益打拼呢?

竊國據之,民必不忿。一個沒有市民認同的特首和政府,其推出的政策難以得到市民的配合,這是常理。有官員及親建制人士一味罵怨社會偏激、不支持特首施政,這完全是顛倒黑白、倒果為因。作為執政者,爭取民眾支持是施政的責任,如果一味聽命上峰、順從權貴,反倒視民意如浮雲,又怎能怪責民眾有怨氣、反對你呢?如果稍有一丁點民主政治的意識,這樣的特首和高官,便應知其恥、悔其罪、立即下台,給香港讓出一條生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