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遠:警惕「佔中運動」走向異化
綱領虛無縹緲、定位混淆不清、領導核心鬆散、組織工作乏力,讓「佔領中環運動」出現異化跡象,其最終發展方向可能與支持者期望落差較大,淪為一個討論式政治沙龍。「佔中運動」基礎薄弱、進展緩慢「佔中運動」由戴耀庭教授一篇文章激發,以鴨子趕上架的方式倉促面世。今年,面對普選戰役逼近,中央態度強硬,泛民陣營苦無良策,處於集體焦慮狀態。佔中議題出來,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得到泛民精英和各黨派、以及民主支持者的響應,透過傳媒大量報導,在香港社會引起廣泛關注。與強大建制力量對弈,泛民需要相互整合、協調行動,因此,年初催生出「真普選聯盟」這個平臺。但是,過往紛爭留下大量牙齒印,各政黨雖然集合一室,卻是同床異夢、盎盂相擊,安能謀事?一方面「真普選聯盟」運作不暢,另一方面泛民中人愈來愈意識到與中共博弈,手上沒有籌碼必敗無疑,於是,一個旨在跨越政黨、聯繫社會民眾、以「公民抗命」爭取普選的運動應運而生,後來正式命名為「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
初生嬰兒往往純潔美好,政治領域也是如此。由三位學者、牧師領導發起的佔中運動出發點單純,有如伊甸園的聖潔種子,但是,一旦投入凡間,要發芽生長,仍必須依賴陽光空氣、園丁呵護,更不能脫離根植的土壤。這個土壤便是泛民之間脆弱的聯盟。鬆散的土壤上,植物立足生長、以及抵禦寒風的困難,不言而喻。
「佔中運動」的主要發起人與民主黨領導層熟稔。而且,民主黨是運動最初的協助者。因此,運動從發起當日,便不可能排除來自民主黨的影響。而經過2010年政改一役,泛民黨派大多對民主黨心存戒備,這種戒備之心亦轉移到「佔中運動」身上。即便佔中發起人努力營造超脫黨派的形象,也不獲完全信任。這是佔中運動初生便有的硬傷,加上運動與「真普聯」及民主黨的關係一直未有明確聲明,導致D-day one 後組織工作進展緩慢。
「佔中運動」是民意平臺還是抗爭運動?
「佔中運動」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是民意平臺還是抗爭運動?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發起人至今沒有作仔細推敲定位。要知道,民意平臺與抗爭運動原則上是不可兼容的。民意平臺強調客觀、持平、公正的身份,不能有主導意志及主觀訴求;而抗爭運動則需要態度清晰、立場鮮明、並且堅持自身原則、勇於帶領民眾。
爭取真普選是「佔中運動」的主體抗爭訴求,而普選方案是真還是假,是有客觀標準衡量的,正如「佔中運動」發起人所說的「政改方案要符合國際標準」。而追隨民意的話,則只能順從多數民意取向,是不以任何標準為依歸的。當民意的選擇與客觀標準發生衝突的時候,請問,「佔中運動」怎麼辦?到底是跟從民意呢?還是堅守追求真普選的原則呢?因此,將民意平臺與抗爭運動融為一爐,便產生了根本的衝突,導致無所適從。
佔中三子出席了大量的公開活動,在解釋和宣傳「公民抗命」理念上富有成效,對「商討文化」的推動亦言能踐行,但就運動本身的基礎要素,例如運動的宗旨、目標、策略、組織,似乎不曾有清晰論述,更枉論具體規劃。更重要的是「佔中運動」未能清晰說明它與民主黨的關係。本月,在民主黨領導人公開拋出違背真普選原則的所謂普選底線方案,引起社會廣泛爭論的情形下,「佔中運動」并沒有表明立場,更加加深了其它民主派團體及支持者對運動發展方向的憂慮。
「佔中運動」有淪為民主黨工具的風險
筆者并不懷疑佔中三子追求民主的熱誠,但對主導及影響「佔中運動」發展的因素深感憂慮。民主黨並非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夥伴,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民主黨已經老化及功利化,是一個有現實利益包袱、完全失去抗爭意志的政黨。從2010年政改爭議後,民主黨一直沒有真正反思,相反,不斷為自己尋找解釋的藉口,可以說,它已經淪為偽裝的民主派。這並非懷抱非黑即白的成見,而是對民主黨有跡可循的蛻變作出符合邏輯的判斷。
8月6日,劉慧卿接受「明報」訪問時提出「公民提名可割讓論」。再過幾日,何俊仁在「信報」專訪中拋出「提名委員會微調論」。昨日,「明報」又刊出涂謹申月初專訪,文中涂謹申因為曲解電子公投的運作方式而提出莫名其妙的「中共滲透論」,以及提出一旦佔中不能成事便辭職公投的B計劃。這一系列的動作,只能表明民主黨急於奪取泛民政改話語權。這是民主黨繼2010年後又一次拋開政治盟友、準備獨自與中央展開談判的強烈信號,民主黨的信號很清晰,它是中央必須選擇的「關鍵先生」。「泛民入閘」這個底線無疑是在「真普選聯」及「佔中運動」所曾提及的普選原則上作出了大幅退卻,在未經商議前拋出,無疑將會分裂泛民陣營。
如果民主黨與中央就此底線展開政改談判,試問「佔中運動」是否還能再進行下去的必要?民主黨如果談成了,「佔中運動」所謂的政改方案電子公投便沒有意義;如果民主黨準備遵循將來公投的結果,目前就不存在談判的需要,那麼,選擇在現時公開透露底線方案就不符合邏輯。筆者不相信民主黨做這樣的動作是因為考慮不周,或者再次政治判斷失誤,有了2010年前車之鑒,民主黨絕不會貿然行事。那么,解釋只得一個,民主黨已經有自己成熟的計算,就算其它泛民政黨全部反對也在所不惜。
現在,民主黨所擺的棋局已經非常清晰。他們相信中央不可能給予香港真普選,他們所接受的政改方案底線是「泛民入閘」,達到這個底線,他們會選擇妥協,讓政改過關。而所謂「佔中運動」,只不過是煙幕彈,全屬虛張聲勢,民主黨是沒有心理準備要真正去馬的。這樣的話,「佔中運動」將會面對嚴峻的考驗,一方面是先行妥協的民主黨,另一方面是堅持真普選訴求的泛民力量,如何選擇?還有,電子公投還要不要?
民主黨的「泛民入閘」底線是自欺欺人方案
劉慧卿提出的「泛民入閘」是個偽命題。首先,不要將「泛民」理解成鐵板一塊,它只是過往政黨或議員過往在民主議題上觀點較接近的一群,他們并沒有固定的合作關係,例如,同屬「泛民」的民主黨與人民力量就不一定能夠合作。所以,以「泛民」劃界,來設計提名制度是並不科學的,也無法經受時間的考驗。
政治方案底定后,理論上泛民各政黨合作便可推舉單一候選人。但是,這等於給泛民政黨頭上加了緊箍咒,只要有一個主要政黨不參與合作,推舉候選人便不能成功。這樣的話,民主黨會扼守其它泛民參選人入閘的咽喉,沒有它的支持,泛民是無人能夠入閘的,如果民主黨決意派人出選特首,別的政黨便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樣,所謂協調便失去基礎,造成不歡而散。事實上,這個方案與超級區議員選舉一樣,將會成為替民主黨度身定做的政治衣裳。
其次,泛民標籤並非一成不變,一旦普選方案通過后,香港進入所謂一人一票「普選」特首時代,社會公眾有錯覺以為民主大業完成。那麼,原來的泛民政黨與親中政黨便沒有了界限,原有的泛民政黨可以各有各埋堆,會促使某些政黨堂而皇之地依附與親中派或財閥勢力。這樣,等於瓦解了原有較成熟反對力量的存在,在「形式普選」中擁有提名優勢地位的親中力量,會逐漸統戰掉一些原有的泛民政黨。如果這個局面出現,民主黨便成為中央對港實施假普選的幫兇。
本來,普選的目的是要打破當前親中派及財閥對特首選舉的壟斷,讓香港各政治組織或從政人士無論其政治取向為何,只要選民支持,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樣,在野者能夠監督執政者,如果執政者表現不佳,民眾可以選擇別人取而代之。這樣的政治輪替,是確保特首及政府尊重民意的有效機制。但是,一個實質上只有親中黨派可以參選的假普選,是沒法改變現時中央欽點特首的遊戲規則的,如此有名無實的所謂「普選」其實是一劑寶藥,將延續對香港人的欺騙,所謂香港民主夢以及真正「港人治港」依然是空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