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遠:中國工廠大幅丟失國際市場
如果說5月份的出口增長錄得1%讓觀察者感到意外的話,今天發佈的6月份數據簡直令人膛目結舌,中國出口增長逆轉為負值,同比下降3.1%,這與市場預期的3.7%正值增長有如天淵之別,也說明很多國際經濟分析師是讀屎片的,根本看不懂中國經濟。
中國近年出口增長節節下滑,討好長官的經濟界人士一直將原因歸結為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市場收縮,而沒有認真的揭露和分析中國自身的問題,更沒有看到所謂世界工廠正在退潮。
最近兩個月,中國海關在撇除了套利資金流入因素後提供的統計數據,較為接近的反映出中國出口的實際困境,其實出口的弱勢早已出現,只是被官方公佈的虛假數據所掩蓋。
中國出口的急速下滑更應從自身競爭力的下降找原因,其中包括三點:
1、撤資因素。近幾年,由於成本增長及經營環境惡化,外資製造業撤出中國的行動一直存在,尤其是珠三角地區,部份工廠往內地搬遷,部份則遷出中國,在所謂“騰龍換鳥”政策的掩飾下,這種趨勢一直未被國家及地方政府認真的看待。
2、匯率因素。2008年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積升幅達到13%,已經嚴重的削弱了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近年來,新增訂單呈減少趨勢,各種貿易展會人氣下跌,反映市場份額正逐步向其它新興經濟體轉移。
3、製造業產力下降。其實,中國的經濟危機在製造業早已爆發多時,2009年起,福建等沿海地區就有大批民營企業倒閉,之後,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去年到今年,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已有多個行業輪番出現倒閉潮。中國的經濟結構是特殊的雙體系結構,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屬於低端體系,幾乎被排除在銀行融資體系之外,無法憑藉融資手段來強化企業競爭力,一旦市場環境轉差,其忍受力更加是非常有限,企業陷入困境後幾乎沒有任何的自我更新能力。今年的新增訂單減少,既有一定的市場因素,但更多的是反映中國企業完成訂單的能力出現嚴重下降。
資本主義初期的經濟危機表現為週期性,危機由產能過剩引起,出現通貨收縮,接著大量企業倒閉,然後就是失業潮的到來,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看來,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中國也難以擺脫這種規律。但是,中國的經濟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龐大的體系,就是房地產、金融業、政府投資企業所交織而成的高端經濟體系,目前,這個體系依賴信貸泡沫還在苦苦的支撐著中國經濟的面子,但是,一旦泡沫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