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圖論政 13-10-2010
最近,社民連内部連番風波,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究其竟,無非是來源於兩件事,其一,毓民與行委之間的分歧,其二,行委與馬草泥之間的分歧。本來事情並非十分複雜,對立也非特別嚴重,可惜,沒有一方真正願意退讓息爭,事件便越演越烈。
若要尋找這兩件事的根源,不能不提社民連内閣制的選舉方法。當初,政團剛剛成立,領導機構的產生決定採用内閣制,這對於穩定草創局面、防止滲透與分裂,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於創黨内閣擁有極高的黨内外威望,一直以來,這個制度的弊病並沒有十分浮現,但今年1月新班子以唯一參選内閣當選,已經為將來黨内紛爭的局面埋下種子。
内閣制明顯的好處是内閣成員比較容易團結一致,政團核心不易分裂,決策效率較高;明顯的壞處是不同參選的内閣班子容易形成山頭和對立,黨内各落選山頭在内閣當中沒有代言人,意見得不到表達的空間,就容易在"建制"外發炮,當一個權威性不足的内閣執政時,受到的質疑與攻擊就會特別密集與強烈。
採用内閣制,注定是不可能吸收黨内全部或大多數的優秀成員,比如,毓民和長毛各自組織自己的班子參選,如果毓民的班子獲勝,則長毛及其班子中的優秀會員就與新的行委班子無緣,這也是内閣制的弊端之一。
7月份任亮憲經補選進入行委,其實内裏有頗多的疑問。一,按照内閣制的精神以及許多國外内閣制的做法,内閣成員出缺,應當由閣魁或内閣一定數量的閣員提名,再經一定的選舉程序產生,這樣,才可以保持内閣成員間良好的合作基礎,任先生顯然不是内閣核心屬意的人選,爲什麽能夠最終進入内閣呢?是不是有元老在發揮作用?如果是的話,那麽心結就必然從此產生,内閣核心一方認爲元老干預了内閣制的精神,元老一方認爲内閣核心無法容納優秀人才,雙方都有一定的理据,如果雙方都各執一詞,這場官司恐怕神仙都難以化解。
結果,任先生進入内閣后,與其他成員同床異夢,無數的事端,生生不息。
另一個產生分歧的事件是關於政改后如何定位社民連與民主黨、民主派的關係及採用何種策略,特別是圍繞區選協調機制,社民連核心的主張與元老的主張有明顯的分歧。那麽,黨内決策機制應該以誰為龍頭呢?這就是一件存疑的事情。
事實上,黨内元老們通過政改前後、立法會内外的公開發言,網台的宣傳,一早已經為社民連的未來政策定下基調,造成了既成事實,最後,黨核心除了被動跟隨別無它選。當然,一如任何有爭論性的議題,雙方都能說出自己的理据,但事前溝通不足,決策權力和決策機制不明確,結果必然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完全説服對方。很明顯,這又會製造出另一個心結。
任何一個政團,成員之間都難免對黨内外議題有不同看法,對行動方式有不同主張,如果機制成熟合理並得到遵守,分歧就不難解決,但社民連是一個年輕的政團,正在實踐的摸索中成長,決定了有很多方面仍然稚嫩,這就需要黨内同志有最大的務實勇氣、最大的包容精神,將組織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視爲一體,從上到下,先反思自己再要求別人,力求避免不虞之隙與求全之毀,這樣,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則社民連幸甚、支持者幸甚、香港民主幸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